综合指挥调度系统业务应用方案
1. 方案概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除了自然灾害,各种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危害,在长期的突发事件应对实践中,中华民族留下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等古训,给我们今天的应急管理工作以宝贵启示。
当今,信息化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对推动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作出部署,指出要统筹规划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国家应急平台;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其中综合指挥调度作为事中处理的主要手段。
2018年12月,应急管理部发文,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年)(应急函〔2018〕272 号)明确指出“构建面向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撑和政务管理5大业务”,同时业务应用体系架构示意图,明确指出需建设“指挥调度子系统”。
2019年2月20日,《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实施指南的通知》中指出,“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包括突发事件接报、值班值守、预案管理、培训演练、协同会商、指挥调度、救援资源管理等主要业务功能。”,同时指出“省级、市级、县级应急管理部门分级建设协同会商、指挥调度等子系统”。
2. 需求分析/现状分析
2.1. 行业需求及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应对危机范围的逐渐扩大,其覆盖面从以自然灾害为主逐渐扩大到覆盖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生产事故和社会危机四个方面。各行业如应急管理、公安、人防、司法、交通、军警等对应急管理效率以及应用管理范围等方面需求的不断提升,原指挥调度系统只能实现简单的语音调度,在实际运行中,指挥调度系统技术落后,且各指挥系统相互独立,极大的制约综合指挥的效率,用户针对指挥调度系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2.1.1. 增强部署的灵活性
目前各行业采用的指挥调度系统大部分依然采用的基于传统电路交换的技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电路交换技术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云部署的需要。系统需要采用软交换技术,能够满足云方式部署需要的同时,支持模块化方式部署,能够根据业务需要选择对应业务模块,实现快速部署。
部分行业用户的网络环境较复杂,系统需要能够支持网关方式部署,可根据网络环境需要,采用分布式部署,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营效率。
部分行业用户具备多级组织架构,系统部署需要能够满足逐级上报,多级调度的目的。系统能够根据行业用户需要进行多级部署,实现指挥调度系统的分权限统一指挥调度。
2.1.2. 提高协同调度能力
各行业用户不同操作人员、指挥人员、现场应急救援人员通信手段繁多,发生紧急事件时,相互之间无法及时响应沟通。需要一个统一平台能够实现各通信手段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协同作战效率。
各行业用户职能部门大多部署了本部门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如公安、消防、医疗、人防等,但各部门之间系统相互独立,发生紧急事件时,无法进行数据信息共享。需要一个统一平台能够实现各职能部门的指挥调度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并能够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实现对各职能部门的统一调度,发生紧急事件时,各职能部门之间能够快速协同作战。
2.1.3. 实现多业务联动调度
各级部门目前使用的指挥调度系统功能简单,只能实现简单的音视频、地图等调度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对城市应急指挥调度的新需求。需要建设一个统一的平台能够满足基本音频调度、地图调度的同时,能够结合应急相关业务,实现紧急事件的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总结等的闭环事件联动处置流程。
2.1.4. 解决信息孤岛效应
国内开始了日新月异的通信现代化建设,各级部门都逐步建设协同办公系统、语音调度系统、语音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各系统间缺乏紧密的互动和协作,导致大量信息孤岛的存在,难以在效率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需要一个平台将各个系统进行融合、协作,因此诞生了综合指挥调度系统。综合指挥调度系统能够实现各业务系统的资源信息融合,解决各信息孤岛问题,提高统一调度效率。
2.2. 项目现状及需求分析(需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编写)
提示:需涵盖信息化系统建设现状、网络现状、设备部署现状等……
3. 设计目标和依据
3.1. 设计目标
综合指挥调度系统的建设主要基于各行业内部专网,本着将已有资源最大化利用,进一步建立、健全日常综合指挥调度管控、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保障机制,提高各行业指挥效率。
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建设通过灵活的分布式部署,进行多级部署,提高远程调度能力;通过各职能部门指挥调度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协同调度能力;通过各类音频、视频、数据的全面整合,提供多业务联动调度;通过对各类业务信息系统的资源整合,解决各类业务信息系统的孤岛效应。
通过综合指挥调度系统的建设,最终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统一指挥协同,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上报、统一部署、迅速处置和联合行动,提高各行业的指挥能力。
3.2. 设计依据
3.2.1. 政策依据
?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19号)
? 《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8号)
? 《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
?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5〕44号)
?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
? 《“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办发〔2006〕106号)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07〕68号)
? 《关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的批复》(国科发计字〔2007〕197号)
?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试行)》(国务院应急办函〔2007〕98 号)
? 《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指南》(国信办〔2005〕8号)
? 已批复的《国务院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发改投资〔2009〕899号)
?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发改委55号令)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制定和推荐的相关标准
?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
?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需求分析报告》
?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总体设计方案》
? 《应急平台体系技术原型系统设计方案》
?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项目(一期工程)省级应急平台项目建议书》
? 《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年)》
? 《2019年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实施指南》
3.2.2. 标准依据
?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规范》(试行)
? 《应急平台标识规范》(试行)
?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省级平台数据库表结构规范》(试行)
?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部门平台数据库表结构规范》(试行)
?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交互协议》(试行)
? 《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交换协议》(试行)
? 《国家应急平台标准体系框架》
? 《应急信息资源目录系统设计规范》
? 《应急平台门户技术规范》
? BMP17-2006《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
? BMB20-2007《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管理规范》
? GB/T 20271-20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 YD/T 1434-2006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
? YD/T1385-2005基于软交换的综合接入设备技术要求
? TD/T 1388.1-2005基于软交换的业务技术第1 部分:业务体系
? TD/T 1388.4-2005基于软交换的业务技术第4 部分:多方通话类业务
? YD/T 1046-2000 IP电话网关设备互通技术规范
? RFC2543SIP协议
? TD/T 1243.1-2002媒体网关设备技术要求IP中继媒体网关
? TD/T 1243.3-2002媒体网关设备技术要求综合接入媒体网关
? YD/T 1046-2000 IP电话网关设备互通技术规范
? YD/T 954-1998《数字程控调度机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 YDN065-1997《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
? YD/T 1264-2003《IP电话/传真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 GB/T 3382-2003《文件传真三类机在电话网中的互通技术条件》
? YDT 589-2002《电话网上文件传真三类机承受传输损伤能力的基本要求》
? YDT 514-1998《非话用户终端设备与公用电话网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法》
? JGJ/T A-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 GB50348-201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及条文说明》
4. 建设成效
4.1. 呼得通
部署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后,系统通过一个平台一个操作台即可汇聚各类通信终端。发生紧急事件时,现场通过系统汇接的各类通信终端可以直接呼叫到指挥中心,现场可以第一时间进行事件上报,降低事件处置前期的各类通信终端之间切换时的沟通障碍。
4.2. 叫得应
指挥中心或办公室的领导可通过坐席麦克风/桌面指挥终端直接下达指挥调度指令到应急救援现场。发生紧急事件时,领导不需要关系现场的通信手段,直接通过麦克风/办公室桌面指挥终端,将指挥调度指令第一时间下达到应急救援现场,提高应急事件处置的效率。
4.3. 看得见
系统汇接各类视频资源,在指挥中心/办公室即可直观高效的通过视频监控摄像头、单兵终端等视频终端查看现场情况。系统可提供GIS一张图,通过一张图可直观呈现各类资源。发生紧急事件时,可对事件周边的视频资源、通信资源、警力、巡逻人员、以及救援物资等进行资源分析,领导可第一时间直观看到现场情况,了解到事态发展情况。
4.4. 快处理
系统可配置预案模块、统计分析模块,发生紧急事件时,统计分析展示、底子预案均可作为辅助领导进行指挥决策的依据。系统对预案进行结构化处置,发生紧急事件时,可一键式启动应急预案,提交事件处置的效率,最大程度降低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坏。
5. 总体设计
5.1. 方案架构设计
系统将音频、视频、数据进行高度的融合,构建“平战结合”的指挥调度模式,既满足了平时的应急培训、应急演练、日常办公、会议会商需求,也能够应急战时的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应急决策等要求,达到统一指挥、联合行动的目的,为用户的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提供有效支撑,最大化地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展现层: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表现方式,如触摸屏一体机、普通PC机、一机多屏PC、便携式平板等PC应用终端,大屏、桌面指挥终端以及智能手机、专用单兵等手持移动应用终端。
业务层:包括音频调度、会议会商、短信调度、GIS调度、单兵调度、桌面指挥、预案应用、智能通讯录、视频调度、传真调度、录音录像、大屏呈现、公网对讲等,主要完成本系统业务功能的逻辑应用。
支撑层:主要由调度主机、各类接入板卡、各类接入网关、各类业务服务器及其他硬件设备,Linux操作系统、后台关系数据库MySQL模块、web应用服务器中间件、系统冗余备份中间件等组成。支撑层支持本地、云多种方式灵活波束,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传输层:系统支持各类传输网络的接入融合,能够实现和卫星通信、3G/4G/5G/1.4G、GSM/CDMA、有线IP网络、PSTN、WIFI等各类有线/无线通信网络的融合接入。
接入层:系统支持各类音视频、数据终端的融合接入,能够实现车载台、对讲机、单兵、手机、电话、广播、卫星电话、应急通信车、PBX/IPPBX、视频监控、可视话机、智能终端、执法记录仪、视频会议、无人机、短信、传真等各类终端的融合接入,通过展现层各操作终端,可直接对接入终端进行统一调度。
5.2. 组网设计
5.2.1. 组网图
系统可将音频、视频、数据进行融合和联动,形成一体化的“平时起到协作管理作用,战时起到应急指挥作用”的综合指挥调度系统。系统不仅支持本地部署,也支持多级联合部署。系统组网图如下图所示:
5.2.2. 部署说明(根据项目部署情况修改)
本次在指挥中心机房部署调度主机、视频服务器、视频监控接入管理服务器、智能终端接入管理服务器、MITS多场景智能呈现服务器等设备,为指挥中心音视频多媒体调度、短信/传真、录音录像、GIS调度、APP调度等业务功能的提供基础支撑。
在远端部署无线接入网关、环路中继网关、数字中继网关、模拟用户网关、音频接入网关、广播接入网关等设备,实现各类异构通信系统的接入。
在指挥中心大厅部署触摸屏调度台,通过调度台可实现对各类接入终端的音频调度、视频调度、GIS调度、辅助调度等业务功能。
在领导办公室和值班室部署桌面指挥终端,融合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统一通讯录、会议会商、视频监控查看等功能,具备多方会议、一键呼叫、自动应答、便捷操作等特点,能够真正实现指挥桌面化、便捷化。
系统进行能力开放,将系统业务功能进行接口封装,统一为上层业务应用提供rest API开发接口,供第三方业务平台进行集成调用。
5.2.3. 组织说明(根据项目组网情况修改)
系统提供X路数字中继/环路中继链路,运营商PSTN网络对接,实现局内电话对外网的呼入呼出;
系统提供X路数字中继/环路中继链路,实现程控交换机对接;
系统提供X路音频接入模块/网关,实现数字会议系统的接入;
系统提供X路无线接入模块/网关,实现无线集群系统的接入;
系统提供X路广播接入模块/网关或IP广播系统接口,实现模拟/IP广播系统的接入;
系统提供X路数字中继/环路中继链路或SIP中继链路,实现第三方语音通信系统的接入;
系统提供X路环路中继链路或SIP中继链路,实现卫星通信系统的接入;
系统提供第三方业务开发接口,支持其他业务平台集成调用;
系统提供电话用户接入模块/网关,提供FXS用户接口,实现模拟话机的接入,从而将模拟话机作为系统内通信及调度终端使用;
系统提供短信服务模块/网关,提供PLMN接口,插入SIM卡即可使用。通过调度界面可实现短信群发、接收等功能,同时该模块可作为语音中继线路使用。
系统支持标准SIP协议,支持SIP普通话机、SIP可视话机等SIP通信终端的直接接入;
系统提供智能终端接入管理功能,可接入单兵、手机等智能终端,实现可视通话、多方会议数据回传、定位跟踪等功能;
相关产品